kàng

抗议


拼音kàng yì
注音ㄎㄤˋ 一ˋ

繁体抗議
词性动词


抗议

词语解释

抗议[ kàng yì ]

⒈  对某人、某国、某单位的言论、行为或措施表示强烈反对。

抗议书。

protest;

引证解释

⒈  谓持论正直,对错误意见表示反对。

《后汉书·卢植传》:“﹝ 董卓 ﹞大会百官於朝堂,议欲废立,羣僚无敢言, 植 独抗议不同。”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鑊而不迴,至诛夷而无悔。”
《旧唐书·陈子昂传》作“抗义”。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鼓行无前,跋疐非恤。”

⒉  今用以指对他方的言论或行动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这个拱手把 东北 让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计划,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且纷纷跑向 南京 去提出抗议。”

⒊  进言;献议。

《旧唐书·裴耀卿传》:“李怀光 以 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 佶 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 钱谦益 《董应举》:“属当烽火震惊之时,遂能奋身而抗议。”
康有为 《感事》诗:“上帝清明閶闔开,纷紜抗议上云台。”

⒋  犹高论。见解高远的议论。

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自序》:“名之曰‘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

国语辞典

抗议[ kàng yì ]

⒈  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

《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

反对

遵命

⒉  持论正直。

《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论曰》:「乐、何之徒抗议柱下,故能挟幼主之断,勦奸回之偪。」

分字解释


※ "抗议的意思|抗议的解释 由现代汉语词典提供查询支持。

造句


1.他的做法已经使大家忍无可忍,难怪抗议之声此起彼落。

2.江宜桦五赴台“立法院”仍遭阻挠抗议声中持续枯坐。

3.海上看守保育社的两名成员,澳洲籍班杰明庞特以及布莱顿来恩在一项抗议行动中跳上日本捕鲸船后立刻就被限制行动。

4.这么一来,看到自己饭菜简陋的学生不干了,便将自己的盒饭狠狠倒扣在餐桌之上,众人望风响应,据说,约有80%的学生倒饭以示抗议。

5.罢工抗议,已在中国遍地开花。

6.许多泰国穆斯林于周六在百大年集会,就泰国保安部队杀害三名无辜的穆斯林儿童而表示抗议。百大年是泰国南部穆斯林聚居的三个省份之一。

7.因流亡达赖的命运和他恳求藏人自决权所引发的抵触不断都盘绕着这个地域,有时会演化成抗议。

8.这一切久远而短暂,刹那间,景物暗换,伊人远去,只剩桃红,那漫漫红霞一样的景致刺痛了心底的暗伤,那是对一个人不变的痴迷和深爱,我的思绪惊扰着那花间翩翩起舞的蜂蝶,热闹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9.加里.内维尔一马当先,贝克汉姆紧随其后,英格兰国家队不惜用对阵土耳其这场关系到欧洲杯小组赛能否出线的重要比赛冒险,向足联威胁抗议。

10., 带着焦虑上路,本就是一个错误,无限的埋怨与抗议使我无法集中注意力,连走路也抬不起头,行人们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匆匆而过的身影,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