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

词语解释
五七[ wǔ qī ]
⒈ 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约计数目之词。
引证解释
⒈ 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
引《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拙夫死了,家下没人,昨日纔过了他五七。”
《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纔五七,姪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媳妇病死还不曾过五七,一群鸡子也风扫落叶似地在两天里瘟掉了。”
⒉ 约计数目之词。
引宋 胡太初 《画帘绪论·听讼》:“凡与一人竞诉,词内必牵引其父子兄弟五七人,甚至无涉之家。”
《西游记》第十七回:“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索性提起来,捽做五七断。”
国语辞典
五七[ wǔ qī ]
⒈ 民间习俗在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五七指死者去世后三十五天。
引《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才五七,姪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⒉ 约略计算的数目。
引《董西厢·卷一》:「五七载间,家业零替,缘尚书生前守官清廉,无他蓄积之所致也。」
《水浒传·第二回》:「自此王进子母两个,在太公庄上服药,住了五七日,觉道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
英语memorial activity 35 days after a person's death
分字解释
※ "五七的意思|五七的解释 由现代汉语词典提供查询支持。
造句
1.早年强调日本侵略中国,提出亡国之“二十一条要求”,并以最后通牒方式逼迫中国接受,即所谓“五七国耻”,逐渐为强调袁世凯为了实行帝制,屈服日本要求之所谓“五九国耻”所取代。唐启华
相关词语
- qī sè七色
- qī jié biān七节鞭
- qī shí èr七十二
- wǔ liù liù qī五六六七
- luàn qī bā zāo乱七八糟
- qī dǎ bā七打八
- yī qī一七
- qī bǎi七百
- qī sè bǎn七色板
- qī gū zǐ七姑子
- qī qín qī zòng七擒七纵
- qī shēng七声
- qī dà bā七大八
- qī shì ér七事儿
- shí qī shǐ十七史
- gā qī mǎ bā嘎七马八
- qī cǎi七采
- qī xiāng七襄
- qī dàn七旦
- yǐ mǎ qī zhǐ倚马七纸
- lǐ qī理七
- wǔ zǔ qī zhēn五祖七真
- qī xīng guān七星冠
- qī qíng七情
- qī yè diāo七叶貂
- qī diào七调
- qī shí èr hòu七十二候
- shí qī bā十七八
- qī shí七识
- qī gào七诰
- qī zì七字
- qī zǐ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