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


拼音jì lǜ
注音ㄐ一ˋ ㄌㄩˋ

繁体紀律
词性名词


纪律

词语解释

纪律[ jì lǜ ]

⒈  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

morale; discipline;

⒉  纲纪法规。

statutes and laws;

引证解释

⒈  纪纲;法度。

《左传·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公在庙堂,总持纪律,一用公直,两忘猜昵。”

⒉  规矩;规律。

汉 徐干 《中论·历数》:“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
宋 邵雍 《和赵充道秘丞见赠诗》:“殊无纪律诗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
《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似 花子虚 终日落魄飘风,谩无纪律,而欲其内人不生他意,岂可得乎?”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三十六忠庙题词》:“庙廷立 明 初二碑,其文宂长无纪律。然叙 鄱湖 之战,视他书较详。”

⒊  指军纪。

宋 苏轼 《王仲仪真赞》:“转运使摄帅事,与副总管议不合,军无纪律。”
《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只因武备久弛,军无纪律。”
清 戴名世 《史论》:“观良将之用众也,纪律必严,赏罚必信。”

⒋  机关、团体、政党等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要求其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

国语辞典

纪律[ jì lǜ ]

⒈  纲纪规章。

《左传·桓公二年》:「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

秩序

英语discipline

德语Disziplin (S)​

法语discipline

分字解释


※ "纪律的意思|纪律的解释 由现代汉语词典提供查询支持。

造句


1.现今人心涣散,纪律松弛,急须有志之士拨乱反正,进行全面整顿。

2.他教育孩子向赖宁学习,发愤读书,遵守纪律,不要惹是生非。

3., 相较魏博军队兵强马壮,那支军队落魄得多,甲衣旌旗黯淡,人与战马垂头踽踽而行,然纪律严整,维持着军容不涣散。

4.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5.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打仗斗殴现象是极个别的。

6.我母亲会通过絮絮叨叨地抱怨和斥责来排解她的不称心,正如她在家里所扮演的严格执行纪律的角色。

7.班干部要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爱学习、守纪律的榜样。

8.这两个学生在考场上竟敢徇私舞弊,抄对答案,必须给予纪律处分。

9.老师对于违反纪律的事,决不听其自然,而是善于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纪律。

10.考场纪律非常严格,严禁学生左顾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