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

真的成语有哪些

因篇幅关系,真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归真返璞真:本真;璞:未加工的玉。指去掉外饰,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面貌。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怀质抱真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同“怀真抱素”。《梁书 武帝纪上》:“其有勇退忘进,怀质抱真者,选部或以未经朝谒,难于进用。”
真脏实犯脏物上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真知卓见见“真知灼见”。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飞跃》:“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甚么真知卓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真实无妄妄:荒诞、荒谬。形容真实可靠,绝不荒谬。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集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真赃实犯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明 徐渭《女状元》第三出:“临邛卓家失了盗,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
真情实感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
十里无真言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
真伪莫辨莫:不。真假分辨不清。《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真人面前不说假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返朴归真返:反回;回复;朴:未加工的木料;引申为质朴;归:返回、回归;真:天然。回复事物初始的自然状态。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朝真暮伪朝:早晨。事情早上这样说晚上那样说,没有定说。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诗:“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真凭实据真实可靠的凭据。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0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是个真凭实据。”
真金不怕火来烧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郭沫若《相见以诚》:“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烧’。”
千真万真形容情况非常确实。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是小的伏侍他上马,又是小的剥他的衣服,面貌认得仔细,千真万真是他。”
真枪实弹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柯灵《〈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通真达灵。”
真假难辨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真金不怕火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烂漫天真形容心地纯真,不虚伪。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九卷:“李太白着宫锦袍醉眠长安市上,纯是烂漫天真,千古岂容第二人装点此蕃举动。”
真心实意心意真实诚恳;毫无虚假。形容没有丝毫虚伪。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天真烂缦天真:指人心地善良。形容思想单纯、纯真自然、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茅盾《虹》:“她那种抢先说话的脾气、顽皮的举动,处处都露出天真烂缦。”
真情实意真实的情意。明·李东阳《求退录·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喑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
千真万实形容情况非常确实。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据叔叔说得千真万实,则是天地生人之性情,皆不灵矣,则是圣贤之名教,皆假设矣。”
真人真事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冰心《关于男人》:“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都是凡人小事。”
真赃真贼赃物、罪犯都确凿无疑。指犯罪的证据确凿。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三回:“黄信道:‘还你一个证见,教你看真赃真贼,我不屈你。左右,与我推将来。’”
返朴还真同“返朴归真”。《人民日报》1961.8.19:“就连那位声‘美言不信’,力主返朴还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写《道德经》的时候,又何尝不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可见他也并不反对真正美的文采。”
真独简贵独处时谨慎,富贵时简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真独简贵,不减父祖。”
真山真水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看庐山,果然好景致也,端的真山真水。”
真伪难辨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情真意切谓情意十分真切。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
弃伪从真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天真烂熳见“天真烂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月生又天真烂熳,不较锱铢。”
烈火真金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
真龙活现形容逼真。蒋光慈《短裤党》二:“他每一次所做的传单,都是说的真龙活现也似的。”
真金不镀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用不到装饰。唐·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真凶实犯真正的罪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不辨真伪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抱朴含真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 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羊真孔草真:真书,正楷。羊欣的正楷,孔琳的草书。指名书法。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第二卷:“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
修真养性学道修行,涵养性情。元·贾仲名《升仙梦》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养性,烧丹炼药工夫。”
真金烈火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灼见真知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
修真炼性真:纯真的本来心性。学道修行,使本性不受损害。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一个修真炼性的英雄,入凡超圣的豪杰。”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真真假假指真假难辨。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这姓铁的一个少年人,明明为贪色,却真真假假,百般哄诱他不动。”
归全返真回复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唐·白居易《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返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
怀真抱素真:纯真。素:质朴的本色。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亦作“怀质抱真”。《宋书·孝武帝纪》:“其有怀真抱素,志行清白,恬退自守,不交当世,或识通古今,才经军国,奉公廉直,高誉在民,具以名奏。”
归真反朴见“归真反璞”。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他(鲁迅)赞成语言的欧化而反对刘半农先生‘归真反朴’的主张。”
真知灼见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去伪存真去:除掉。伪:虚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
庐山真面目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璞归真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归全反真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唐·白居易《故侥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室家累,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反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信矣!”
真相大白真相:佛教用语;指本来面目;大白:彻底弄清楚了。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归真反璞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货真价实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以假乱真以:用;乱真:使真的东西混乱;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返璞归真同“返朴归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