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
词语解释
异端[ yì duān ]
⒈ 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
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英strange omen;
⒉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英heterodoxy; heresy;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端”。
⒉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引《论语·为政》:“子 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 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 墨 是也。”
唐玄宗 《<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⒊ 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
引晋 僧肇 《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
《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
⒋ 各种说法;不同见解。
引《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
《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 泰山,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
⒌ 犹异志,离心。
引《宋书·武帝纪中》:“既知 毅 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
《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
《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 贄 使 怀光 军宣諭。使还, 贄 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
⒍ 指分离。
引《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
⒎ 指无关紧要的事物。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
⒏ 另一端。
引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⒐ 意外事端。
引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国语辞典
异端[ yì duān ]
⒈ 由本位角度指称其他不同的学说、流派。
引《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唐·玄宗〈孝经注序〉:「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反正统
⒉ 和传统道德思想,尤指和儒家思想相违背的邪说。
引《红楼梦·第五八回》:「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 异端的反义词 由现代汉语词典提供查询支持。
相关成语
- lǐ rén里人
- gū zhàng姑丈
- gèng jiā更加
- sī yǒu私有
- qí hè骑鹤
- rú qī如期
- cái kuài财会
- cháng píng fǎ常平法
- lín jū邻居
- xìng néng性能
- jīn guāng shǎn shǎn金光闪闪
- dé zhǔ得主
- zhào yī照依
- bù xíng步行
- wǎng rì往日
- zhāo mù招木
- wǔ tái舞台
- duǎn dǎ短打
- zhǐ lù指路
- xiāng máo香茅
- gū fù姑夫
- jù yǒu具有
- tī jǐ体己
- dǎ mà打骂
最近反义词查询: 好声好气的反义词(粗声大气) 夏天的反义词(冬天) 遥遥无期的反义词(指日可待 为期不远) 合奏的反义词(独奏) 堕落的反义词(进取 上进) 结果的反义词(开始 原因 起初 原由) 干瘪的反义词(丰满 饱满 发胀) 失败的反义词(成功 胜利 获胜 得胜) 讲话的反义词(沉默) 乡下的反义词(城市 都市) 暗示的反义词(明说 明言) 发达的反义词(落后 破产 萎缩 衰落 衰败) 得意洋洋的反义词(垂头丧气 怏怏不乐 书空咄咄) 任职的反义词(免职) 绝路的反义词(出路 活路) 声张的反义词(掩盖 隐没) 苦头的反义词(甜头) 立即的反义词(犹豫) 将来的反义词(现在 目前 过去 从前 已往) 内力的反义词(外力) 驳回的反义词(批准 受理) 有关的反义词(无干) 异口同声的反义词(莫衷一是) 东门的反义词(西门) 造福的反义词(贻害 酿祸) 更多词语反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