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
词语解释
异议[ yì yì ]
⒈ 不同的意见。
例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后汉书·耿列传》
异议蜂起,高谈不息。——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
持异议。
英objection; dissent;
⒉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
例提出异议。
英opinion;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异议”。
⒉ 不同的意见。
引《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輒召入问筹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林少颖 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盖弟子见其事相类而録之,本无异议。’”
巴金 《春》一:“觉新 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
⒊ 指持不同意见。参见“异义”。
引《汉书·息夫躬传》:“躬 掎 禄 曰:‘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臣与 禄 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当今之世,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
⒋ 法律用语。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
引《唐律·断狱·疑罪》:“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长孙无忌 等疏议:“‘即疑狱’,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议律论情,各申异见,‘得为异议’,听作异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为异议,故云‘议不得过三’。”
国语辞典
异议[ yì yì ]
⒈ 别有所见的议论或持反对的意见。
引宋·无名氏《梁公九谏》:「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
反赞同
⒉ 法律上对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处分不服时,或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对于他一方表示反对时,所提出之意见,称为「异议」。
※ 异议的近义词 由现代汉语词典提供查询支持。
相关成语
- mín xiào民校
- biān zhì编制
- huí yì回翼
- huì tú绘图
- yí dú遗毒
- jiǔ èr九二
- guó měi国美
- yī yī bù shě依依不舍
- jìng rán竟然
- hé shí合十
- dì shì地市
- jué dòu决斗
- dāo jù刀具
- jǐn suǒ紧锁
- yāo lǐ yāo qì妖里妖气
- jū zhù居住
- yǎo hé咬合
-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
- wǎn qī晚期
- wēng fāng gāng翁方纲
- yún tǔ mèng云土梦
- wáng zhēng yuè王正月
- yǐ jīng已经
- yì fēng义风
最近近义词查询: 根本的近义词(基本 基础 根基 底子 根底 根蒂 根柢) 开拓的近义词(开发 开辟 开垦 斥地) 作弊的近义词(舞弊) 黯淡的近义词(惨淡) 气象的近义词(形象 景象) 题目的近义词(问题 标题) 知法犯法的近义词(明知故犯 州官放火) 作业的近义词(功课) 大小的近义词(巨细) 断绝的近义词(拒绝 中断 决绝 屏绝 圮绝) 不合的近义词(不对 分歧) 太平的近义词(稳定 平安 安定 安宁 盛世 升平 安祥 承平 泰平 宁靖) 悄悄的近义词(静静 默默 悄然 寂静 悄然) 多多益善的近义词(越多越好) 平均的近义词(均匀) 同伴的近义词(朋友 伙伴 伴侣 同伙) 航线的近义词(航路) 取代的近义词(代替 庖代) 色泽的近义词(光彩 光泽) 指引的近义词(指导 指示 指点) 喷香的近义词(喷鼻 喷鼻香) 举不胜举的近义词(不计其数 数不胜数 不胜枚举 不一而足 不可胜数 恒河沙数) 依赖的近义词(凭借 依附 仰仗) 全身的近义词(浑身 周身 混身 满身) 执行的近义词(实施 实行 履行 推行 施行 奉行)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